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植物的身体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 例如:番茄,它的种子生长在番茄果实里。
3、根分为 直根和 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1.须根系:如小麦、大葱、韭菜的根。
2.直根系:棉花、玉米、芹菜的根。
3.变态根:如山药、红薯、红萝卜的根。
4、植物根作用: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的(靠根毛)、储藏营养。 问题 根深蒂固、根深叶茂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答:根深蒂固说明了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根越深植物越牢固。根深叶茂说明了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越深吸收的越多,植物越茂盛。
5、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茎 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 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 和 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6、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7、蒸腾作用的好处?
答:1.促使根吸收水分和养分。2.降低植物的表面温度。3.湿润空气。
8、光合作用: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答: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图解:水(根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叶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 合成养料(植物需要)+氧气(植物释放氧气) 图解你会画吗?
简化: 水 + 二氧化碳 养料 + 氧气
8、植物体内的水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 蒸腾作用 。
叶有蒸腾作用的设计实验证明。方法1:准备一盆有叶的植物,浇足水,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把这棵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将植物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塑料袋中有小水珠。方法2:用一个完好的塑料袋套住植物的一个树枝,并把口扎紧。过几天,塑料袋上出现了小水珠。这就是叶的蒸腾作用产生的。
9、叶制造的养料是怎样运输到植物的各部分的?
答: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树皮里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各部分的。
植物的环割有什么益处?答:对植物环割后,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下去了。使这个枝上的果实长的有多又大,从而增产增收。
10、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根的作用)(蒸腾作用的好处)
11综合:植物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根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的作用;
茎具有支撑植物和传输养料的作用。
叶具有光合和蒸腾作用。
花具有传粉、授粉作用。
果实保护和传播种子的作用。
种子具有繁殖作用。
12、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的作用:植物能为人类提供食物、生活材料、氧气,美化生活环境。没有植物人类就会灭亡。沙漠中的植物: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为什么移栽植物时根部要带有较多的泥土?答:是为了保护植物的根毛不受破坏。
13显微镜有哪几部分构成?答: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调焦螺旋、载物台。
14不同的花由不同的构造组成的,有的花具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有的花具有花瓣、雄蕊、雌蕊。(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15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6方法篇(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来学习方法。
17在钟罩里放入植物和老鼠,老鼠能正常生活。说明什么?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种子的传播:栗子是通过 滚动、跳动传播 的; 蒲公英是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 莲蓬、椰子的种子是利用 水流传播 的;苍耳的种子是利用 动物传播 的泡在有色水中的枝条叶子会变色,这是因为 茎内有导管,导管把有色的水运进叶子里,所以叶子才会变色。
试验篇: 植物吸水的多少与叶子的大小、多少有什么关系
现象:大树与小树苗的叶子多少不同,叶子多的大树浇树多,叶子少的小树苗浇的水少。如果浇同样的的水, 你会发现大树的土壤早就干了,小树苗的土壤还湿漉漉的。
结论:叶子多植物的吸水多,叶子少的吸水少,相同的叶子大的比叶子小的吸水多。
茎的作用的实验(你会画图吗?)
实验器材:滴管、芹菜、玻璃杯、红墨水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实验步骤:
1、 用滴管吸几滴红墨水,滴入装有水的玻璃杯; 2、 芹菜切掉根部插入水中;
3、 过十分钟取出芹菜,横切开,观察。
实验现象:芹菜横切面变红
结论:证实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功能
实验:根的吸水 (你会画图吗?)
实验材料: :两株株生长完好的植物一株根少,另一株根多、水杯两个、花生油、水。
试验目的: 验证植物根有吸水的的功能。
实验步骤: 1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瓶中。 在瓶中滴入花生油(或用塑料袋罩杯口住),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瓶壁水面处做标记。 3、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瓶中水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 瓶中的水面都有所下降。 根少的植物水杯中水面下降的少,根多植物下降的多。
实验结论: 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促使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多少与根的多少有关系,根少吸收水分少,根多吸收水分多。
实验:蒸腾作用(你会画图吗?)
叶有蒸腾作用的设计实验证明。
方法1:准备一盆有叶的植物,浇足水,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把这棵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将植物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塑料袋中有小水珠。
方法2:用一个完好的塑料袋套住植物的一个树枝,并把口扎紧。过几天,塑料袋上出现了小水珠。这就是叶的蒸腾作用产生的。
植物的花 探究与体验 (你会画图吗?)
我想研究的问题:1 花的构造是怎样的?2、花的种类有哪些?
观察实验 花的构造
我的猜想:花的构造有花瓣、花蕊等
我的方案:小组合作,用镊子观察白菜花、桃花、百合花等,观察他们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我的记录: 花的名称 有哪几部分
我的发现:不同的花由不同的构造组成的,有的花具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有的花具有花瓣、雄蕊、雌蕊。
花的种类:完全花、不完全花
我的交流:不同的花的构造不同,白菜花、桃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的,是完全花;南瓜花和桑树花是有花瓣、雄蕊、雌蕊组成的,是不完全花。
我的收获: 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分为完全花、不完全花
5果实的探索与发现
我想研究的问题 ? 1苹果是怎样长成的?2 果实的特征有哪些?3花怎样 长成果实的?
果实的探究与体验
我的猜想:果实的特征有果皮和种子
我的方案:找一些花生、栗子、西瓜、黄瓜果实进行解剖观察,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讨论。
我的记录: 果实的名称
解剖方法 :纵切 花生、横切 果实栗子 西瓜 黄瓜。 外面有果皮里面有种子
我的发现:果实都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问题:苹果是怎样长成的?果实的形成和花朵有关系?:
我的方案:利用课下时间到果园里观察;查资料,阅读课本,询问老师。
我的发现:苹果的形成是先有果树开花产生花粉,花粉经过传粉传播到柱头上,花粉内的精子穿过花粉管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的过程,当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和其他结构发育成果实,就形成了苹果。
我的收获:传粉的方式:1、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昆虫、风
植物的繁殖
植物繁殖的方法:根 、种子、茎、叶、压条嫁接繁殖。
1、种子繁殖:大豆、玉米、高粱、小麦。用种子繁殖比较多
2、用茎繁殖 :月季 马铃薯、苹果、草莓、梨、桂花、大蒜。茎的繁殖后代植物还有扦插、压条、嫁接
3、叶的繁殖:叶海棠、玉米石
4、根的繁殖:甘薯、山药、地瓜
2、你会画花的简图吗?能认识花的结构吗?:雌蕊、花瓣、雄蕊、萼片。
3、解剖花的方法:使用镊子夹花的各部分,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撕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仔细不要损伤到解剖的部分,并分类摆放、摆整齐。
第二单元 秋冬星空
6、观察秋季星空时,面对北斗七星,天空中的方位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斗柄东--春, 西---秋,南--夏,北---冬
春夏秋冬 = 东南西北
太阳东边出,生于(春),西边落,收于(秋) 南边热(夏) 北边冷(冬)
7、北极星通常在天空中的 北方 位置。(北极星一年四季永远在北方,最靠近正北方位)
8、秋季能够看到的星座有 大熊座、仙后座 。
9、冬季星空,我发现的星座有 猎户座 。
10、我发现,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 不同的 。 自东向西偏移
11、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时,是 秋 季节;春季时,斗柄指向 东 。
12、秋季晴朗的夜晚,小明在野外迷了路。利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你怎样帮助他回家?
天空中会出现北极星,北极星一直是在北方,由它也可以帮助小明辨别南北,走出野外。
14为什么星座在一天当中会自东向西运动? 答是由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造成每天夜里星星东升西落的运动。
一填空题
1、秋季星空的一个耀眼星座是(仙后座)。它的5颗亮星构成一个(M)或(W),好像一个美丽的王后坐在宝座上。(在天 顶时呈 M 形,在天边时呈 W 形)
2、观察秋季星空时面对北斗七星,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只有南北和看地图是反着的)
3、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4、冬季上半夜,在南天最引人注目的是(猎户座)。他很像一个威武的猎人,在这个“猎人”的两个肩膀、左腿及右腿部位,由(四)颗亮星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其中在左脚部那颗星又白又亮;在“猎人”的腰带部位,有(三)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这七颗星成为识别这个星座的( 标志)。
5、冬季星空,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天狼星)。
6、(大熊座)是秋季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这个星座中的七颗亮星做成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7、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位置是围绕着( 北极星)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
二、判断题
1、北斗七星包括北极星。( X )
2、秋季星空中最耀眼、最重要的星座就是大熊星座。( √ )
3、仙后座在天顶时呈M形,在天边时呈W形。( √ )
4、在同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猎户座在天空中排列的样子相同。( √ )
5、星座变化说明宇宙中的天体都是运动变化的。( √ )
6、民谚“三星正南,就要过年”是指“猎人”腰带部位比较亮的3颗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移动情况来说的。( √ )
7、北斗七星一年四季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没有变化的( X )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在北方天空的位置略有不同,不变的是北极星
8、冬季星空,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天狼星。( √ )
三、选择题
1、秋季星空,北天中显著星座有( B )和( C )
A、猎户座 B、大熊座 C、仙后座
2、冬季星空,南天最引人注目的星座是( A )
A、猎户座 B、大熊座 C、仙后座
3、大熊座中组成一个勺子形状的的七颗亮星是( B )
A、北极星 B、北斗七星
4、冬季星空,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 C )
A、天牛星 B、织女星 C、天狼星
四、作图题
1、画出秋季北斗七星的样子
(1)秋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大熊座 和仙后座。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猎户座 。
(2)猎户座的显著特征是有四颗亮星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在四边形内有三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
(3)秋季寻找北极星,可利用大熊座。
(4)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观察北斗七星,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但七颗星排列的位置是不变 的。
五、判断题
(1)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X )
(2)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猎户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东向西逐渐移动的,但七颗亮星排列的样子没有变化。( √ )
(3)仙后座在一年内的位置不会变化。( X )
(4)星座变化说明宇宙中的天体都是运动变化的。( √ )
3.我会选
(1)北极星在天空的(B)方向。 A 、正南 B、正北
(2)(B)是秋季北方星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
A、狮子座 B、大熊座
(3)猎户座中,(C)部位那颗星又白又亮。
A、肩膀 B、右脚 C、左脚
探究:我想研究的问题
1、北斗七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是哪些?
观察实验 :认识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
我的交流:大熊星有北斗七星,勺子的图案,小熊星有北极星,在北斗七星斗前两星的距离延长5倍。猎户座在大熊星的西边。
我的发现:天空出现了许多秋季星空没见过的星座。这说明了冬季的星空发生了变化。
我想研究的问题
1、秋季主要星座有哪些?
2、 观察星空的方法是什么?
观察实验 :观察星空的方法。
我的交流: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观察星座时确定方位很重要,常常把头顶的方向称为“天顶”,天顶以北称为“北天”,天顶以南称为“南天”。如观察北天时,纸的上方为南,下为北,左为西,右为东;观察南天时,纸的上方为北,下为南,左为东,右为西。
我的发现:明确了观察方向是北天还是南天,找星座所在的位置才准确。
第三单元 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
4、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
6、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等。
8、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透光性好等。 9、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10、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吸水)等。
14、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11、砖的主要用途是(砌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
15、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
16为什么锅体用金属做,锅把用木头做。答: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做成锅体传热快,饭熟得快。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做成锅把,传热慢,不烫手。
自己如何节约用纸
1、 将旧练习本用完的纸张装订,反面做草稿本,
2、回收利用废旧纸张,减少包装用纸
3、 节约用纸,把纸写满,不要撕纸。
4、 尽量节约用纸,能用手帕代替纸巾。
5、 在废报纸上练习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6、 有些包装纸,可以做成手工艺品,美化生活。
7、正反两面用,
方法指导:
*用到的研究方法是:1观察:用眼看、用手摸 2查资料:上网、看书 3讨论、交流
*进行实验探究材料的特性的过程中注意 1分工好,配合好 2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3选好实验材料和工具 4要制定好实验方案 5要注意安全
*猜测材料的特性:是否燃烧、软硬程度、轻重、是否导电、是否锋利、是否易碎、是否导热、是否保温、是否浮沉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设计研究方案----确定探究课题----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总结特点
实验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制定实验计划4实验验证5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研究木材我的发现:干木头不易导电、导热能力差、 韧性好、易腐蚀、 可以浮在水面等。
答:不同意他的观点,塑料和玻璃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塑料不能完全代替玻璃。
玻璃优点:硬、锋利、不易变形、耐高温、防水、透光、不腐烂、绝缘。
玻璃缺点:易碎。
塑料优点:轻、有韧性、不易碎、防腐烂、绝缘。
塑料缺点:易变性、不耐高温、易造成环境污
生活中的材料单元我的收获: 知道了
1、由纸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带来好处,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2、知道不同用途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
4、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5、知道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
6、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物体进行分类。
第四单元水循环
1、蒸发: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
蒸发的现象:1洗好的衣服,晾晒在太阳底下,一会就干了。2洗完头后,慢慢变干了。3雨过天晴,地面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了。
如何加快蒸发? 加热、增大蒸发面积、风吹 (加快空气流通)
2、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温度(2)提高风速(3)扩大蒸发面积。
3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 (水有液体、气体、固体3种状态。冰是水的固体状态。
动手实验,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现象:①炎热的夏天,我们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一些水,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水蒸发时让我们感到凉爽?
②洗澡后,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有什么感觉?这说明水蒸发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发生?
⑵实验证明:
实验步骤: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让它“洗澡”,观察温度是多少。然后让温度计离开水面挂在支架上,耐心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把水换成酒精)(间隔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计液泡周围的水分蒸发,温度计的温度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应用:联系生活:当病人发高烧时,常常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或在额头上敷上湿毛巾,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实验:怎样才能使水蒸发的快一些,主要涉及到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使水蒸发得快一些。(进行对比试验)
蒸发的概念::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去的现象叫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酒精灯怎样使用?答:1用外焰加热。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打开再盖上。
怎样制作孔明灯?答:用竹条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灯笼。点燃下面挂盘里的松脂,孔明灯就会升上天空。 原因:燃烧使空气膨胀密度变小,质量变轻上升。
蒸发与生活的关系?1把粮食摊开晾晒干的快、在阳光照射下、有风的地方干的快 2、防止水分的蒸发可以加盖地膜也可以提高温度。
制作晴雨计:方法盐水浸泡过的棉球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汽,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多本来的平衡就会被改变。(53)
沸腾的概念: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这种现象叫做“沸腾”100℃继续加热,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其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
8、冰是固体状态的水。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变成的。水——→冰
9、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
10、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而结成的小冰晶。
11、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水蒸气。
12、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着,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冷凝),云在随风飘动的过程中不断聚集,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以雨、雪等方式飘落下来(降雨、降雪)。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就这样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
《小水滴的旅行》本课的收获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小水滴会变成什么呢?
2、什么是露、霜、雾、云、雨、雪?
3、露、霜、雾和云、雨、雪形成的区别?
4、自然界里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观察实验 --------雨的形成。
我的猜想:云中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凝结成较大的水滴降下来就是雨。
实验方案:加热玻璃杯内的水,在玻璃杯口放一盛着凉水瓷盘,
实验现象:一会就会看到有水滴从瓷盘底部滴出。
结论: “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雾的形成
我的猜想: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小水滴漂浮在低空,形成了雾。
我的方案:加热水至沸腾,在玻璃管外就会看到冒出的“白气”;在玻璃杯内倒上温水,将一块冰块置于杯口处,就会看到有“白气”形成,这就是雾。把冰拿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就是雾。
露的形成
我的猜想:露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我的方案:用干毛巾将较大的不锈钢杯外表面擦干净,然后将碎冰块倒入杯内1/2处,掺入适量冷水至2/3处,静置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杯壁外挂满了小水珠,这就是露。
我的发现:露是水蒸气遇冷(0℃以上)凝结而成的水滴。
霜的形成
我的猜想:霜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
我的方案:用干毛巾将易拉罐外表面擦干净,将碎冰与食盐混合(3∶1)装入罐内至2/3处,搅拌均匀。将易拉罐放在浸湿了的毛巾上,一会罐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色粉沫”,这就是霜。
我的发现:霜是水蒸气遇冷(0℃以下)在物体表面上直接凝化而成的冰晶。
如何形成的: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会形成小水滴,这叫凝结。 云: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高空 露: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雾: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 霜: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雪: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生活中的现象:1 当云中的这些小水点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当低空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时,降落下来的是雨。在零摄氏度以下时便是雪。
2 冬天的早晨有时“白气”弥漫。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在低空叫做雾,在高空叫做云。
3秋末和秋季晴朗的早晨,我们常在草叶或其他物体上看到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叫做露。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
4冬天的早晨,有时在草木、地面上会看到一些小冰晶,人们把它叫做 霜。
5 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凝结而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
13、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1、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图,你有什么发现?
地表、湖泊、海洋蒸发→空中冷凝结云→云遇冷→降水→地下河流、湖泊、海洋蒸发。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的。
小水滴旅行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中,往冰水混合物内加盐,是为了降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霜冻是一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春季的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2、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自然界水的循环对人类有很大益处,但有时也会造成灾害。由于水的循环,才有雨、雪,才能用来滋润土地,供植物生长;由于水的循环,才有水供人畜饮用;工业及发展水上航运等方面也需要水;水蒸气可以调节气候,湿润空气。但是,若某个地区降水集中或长期无雨,就会造成水灾或旱灾等灾害。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水的循环造福人类,改造自然,变水害为水利。
22、减少垃圾的方法有:(1)减少丢弃;(2)重新使用;(3)回收利用。:
(4)如图所示,水在壶中被加热,从玻璃片上掉下来的水是蒸馏水,在获得蒸馏水的过程中,水经历的形态变化是(B).
A、固态 液态 固体 B、液态 气态 液态
C、气态 液态 气态 D、液态 气态 固态
(2)下列水的状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B)。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冬天玻璃窗结冰花 D、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
当病人发高烧时,常常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或在额头上敷上湿毛巾,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湿毛巾放在病人的额头,湿毛巾上的水蒸发吸收热量,当湿毛巾的温度低于病人的温度时,吸收人体热量,有利于降温 。
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冰的温度上升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存在。
我们面临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此外,还有“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记忆)
(3)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 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气化。这种现象叫做 沸腾。如果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图,你有什么发现?
地表、湖泊、海洋蒸发→空中冷凝结云→云遇冷→降水→地下河流、湖泊、海洋蒸发。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的。
污水的处理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即(沉淀)、(过滤)、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获得净化。
2、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记忆)
答:1洗手洗脸用水盆;2淘米水用来洗碗;3淋浴水用来冲马桶;养鱼水用来浇花草;使用节水器具等。
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记忆)
答:1垃圾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另外还有:白色污染、物种数量锐减、土地沙漠化、酸雨等
实验注意事项: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本单元我的收获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圆形的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3了解地球上有什么、地形、地貌状况。
4描述物体的位置。
5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
6苹果为什么落地?
7重力的普遍存在,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8测量重力8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18课 航海家的发现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 4万 )千米。
2、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应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 原来 )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 圆球体)。
3、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 50)小时。40000÷800
4、公元1519年,葡萄牙人( 麦哲伦 )从西班牙起航,开始了令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5、16至17世纪, 航海术 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最早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航海家是 麦哲伦 。 。
6、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能说明地球是( C )。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7、不是航海家的是( A )。 A牛顿 B麦哲伦C哥伦布
8、乘坐时速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连续走近( B )
A 、17小时 B、 17天 C、 17月 40000÷100÷24 = 17
1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答:1登高望远 2海面上船的远去和返回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日食月食的出现 5人造卫星拍摄的图片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1古代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
2地球是平的 ---
3地心说----
4地球是圆的。
19课 地球上有什么?
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平原、高原、山脉、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海洋、河流、湖泊是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是一个大的球体,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为了更方便的研究、便于观察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倾斜度是23.5度。
地球仪作用:1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地球2确定物体的具体方位3方便测量.3定远洋航线线路时 4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
认识地球仪:地球仪表面的弧线,连接两极的线叫“经线”南北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与经线相交的线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中间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根据接受阳光的照射情况,把地球分为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亚洲、欧、非、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我们中国处在亚洲的版图上。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全球71%,陆地占全球总面积29%
8、利用经纬度来确定方位,例如:处于经线 度,纬线 度。地球仪上的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1、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参照物)
2、平面图上的方向一般来说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GPS卫星定位系统有什么作用? 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
答:测定经纬度来定位,再从地图上测量出距离和里程 。
20课 地球的内部有什么?
有岩浆、火山、温泉、矿产(石油、煤炭、铁矿)、化石等。
探索地球: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钻探等提供的方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进行探索的。
构造: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地壳就相当于蛋壳。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它相当于蛋黄。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它相当于蛋白。(你会画图吗?)你能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吗?(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成模型中的地壳、地幔和地核)
遗憾:处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将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地球的内部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温泉,地震,海啸火山等都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
21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1、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 重力 的作用。由于地球的 引力的作用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 ,重力的方向是 垂直向下 的。
2、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时会出现 失重现象。“水往低处流”,这也是由于受重力的作用
3、苹果之所以落地,是因为 苹果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假如没有地球引力,世界不会有什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你能说说吗?
人站不住了,也走不了路了,垃圾满天飞,人满天飘。实际上就是宇宙根本就不存在了。没有了引力便不会形成星球,没有了星球,宇宙及时混沌一片啊。
认识测力计:物体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 牛 ”,用“ N ”表示,例如一箱苹果受到的重力是 10牛顿 。
使用测力计:先将指针调到 零刻度处 。读数时: 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测力计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最大刻度就是它的 最大量程 。
请选择判断一下题
测量重力约为20N的物体,选用量程是( A )的测力计。
A、0~30N B、0~10N C、1~15N
2、测力计测量的是物体的( C ) A、质量 B、体积 C、重力
3、相同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比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 A )
A、大 B、小 C、一样大
4、测力计的量程越大,测量越准确。( X )要选用合适量程的测力计才能更准确
5、天平测的也是物体的重力。( X ) 是质量
6、质量不同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一样大。( X ) 重量 = 质量X 9.8
7、乘电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很不舒服?
答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产生重力,电梯上升让我们克服重力。
(超重,失重现象)
研究与实践
1、家乡水资源(水质污染)现状:
1用水浇灌农田,引用水库中的水源
2河流里面有很多的垃圾,受到严重污染
3 水库,河流中的水逐年减少
4农田中大量使用农药,污染了水源
5人们随意将垃圾丢入河中
6部分人洗衣服水龙头一直开着
7工厂随意排放污水
8洗涤用途对水源产生了大量污染
9塑料袋到处是,水中大量鱼类死亡
10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危机(使用浪费 分布不均总量有限)
措施(方案):
1、发动保护水源保护环境
2、大量植树造林
3、合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生活垃圾不乱丢乱倒
4、建设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进行整治。
5、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
6、对河道进行治理,打捞漂浮物。
7、做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标语牌。
8、推广节水技术和方法
9、从自身做起节约水源节约用水防止污染。
2、材料与我们的生活:
材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如污染、浪费。
积极因素:美化了生活、建设了家园、生活的方便。
不利因素:污染了环境、浪费了水源、给人类带来了伤害。
如何合理使用材料呢?
合理使用,循环使用,避免浪费、大量使用无污染的材料,大量使用节能减排的材料,用科学技术改造材料加工工艺提高效率、回收利用材料.
3、秋天与冬天里的动植物
秋天动植物的变化:
动物:蛐蛐唱歌 蚂蚁搬运过冬食物 、 蝈蝈停止鸣叫……
植物:草黄了、 树叶枯黄随风飘落 苹果熟了、花凋谢了
冬天动植物的变化:
人们衣着变化:穿棉衣、手套、帽子。
动物变化: 候鸟飞走,狗等动物换厚毛,青蛙、 物冬眠。
田野、自然变化:下雪、山上变成灰色,水面结冰,呼吸时可看到白气等。
植物变化:花谢了,草枯了,树叶落了。
气候变化:非常冷。
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认真观察,仔细搜索有关秋天冬天的信息学习了秋天与冬天里的动植物。
发表评论: